聚合支付线下场景众多, 风险成就红利

来源:聚合支付 2020-01-07 17:20
分享到

近日,聚合支付的关注度再度提升,并伴随着0成本获客、不担心流量等标签,俨然将聚合支付塑造成支付行业的新风口。但坦率来说,聚合支付经过数年的发展,已经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,舆论的过度引导不适合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
0成本获客,无限流量,只是理想状态

0成本获客、无限流量,是近期大众对聚合支付的认知。只需要一个二维码,支付过的人自动关注公众号,亿级用户微信公众号成为了一个宝藏。需要承认的是,聚合支付一边是微信、支付宝等亿级用户支付应用,一边是商户,两边都拥有巨大的用户存在,如果能够沉淀下来,成为聚合支付服务商的用户,那么何愁无商业模式。

但实际上是,所谓的0成本获客,只关注了在用户支付这一瞬间,并没关注前期的商户拓展和后期的维护。

据支付行业人士介绍,目前聚合支付拥有四种收单模式,一是立牌二维码收单,通过简单的立牌或者桌贴进行收单,成本低的同时,也容易被竞争对手替换,在聚合支付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,同一个商户今天或许是哆啦云的商户,明天就可能替换成付呗。这也是大众更为熟悉的聚合支付收单模式。二是通过终端进行聚合收单,比如智能POS、扫码枪、扫码盒子等设备。三是行业解决方案收单,如大型零售商超、停车场。四是垂直领域行业解决方案,比如交通。

聚合支付

四种模式成本逐渐提高,立牌二维码收单是物料成本和技术要求较低的方式,但同时也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地推成本。在聚合支付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,聚合支付服务商往往需要通过降低收单费率、补贴等形式,来沉淀商户,进而才能够拥有所谓的“0成本获客”环境。

而对于流量无限的说法,支付是商业的基础,以立牌二维码收单为主的聚合支付,主要面对中小商户,覆盖场景较为小额且高频。微信公众号吸粉方面,聚合支付确实有较好的天然优势。从微信支付的微信公众号关注规则来看,吸粉并不容易。

据移动支付网了解,微信支付有四种支付方式:刷卡支付,公众号支付,扫码支付,APP支付;

聚合支付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

对于愈加碎片化的市场,聚合支付的价值会更加凸显。在国内市场,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二分天下,其他第三方支付、银行、银联虽然也推出了相关移动支付应用,但市场体量有限。在此背景之下,聚合支付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。

巨头对盈利空间的挤压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前期市场拓展时,聚合支付对二者具有较大帮助,但是随着消费者支付习惯的养成和支付场景的全覆盖,二巨头对中间环节的挤压愈加严重。比如信贷业务,支付宝拥有从个人到中小商户全方位的信贷服务支持,聚合支付服务商与互金机构合作推出的相关业务影响较大,此外,二巨头也相应的推出了商户码,并提供了相应的SaaS服务,对聚合支付有一定的冲击。

银行、支付机构等“正规军”的入局。聚合支付服务商是收单外包机构,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定,不得触碰敏感数据和资金。但持牌的支付机构和银行不同,不仅在数据获取和资金清算方面有足够的灵活度,还有为商户提供深化金融服务的资质。此外,随着《网络安全法》的实行,聚合支付获取数据将更加困难,变现能力缺乏。

跨境支付的危与机。跨境支付是这两年支付行业的关注热点,在移动支付新兴的国家,多方入局下,碎片化会更加严重,聚合支付的价值更加凸显。但是目前跨境支付也存在价格战,从2%打到0.4%,甚至0.3%。恶性竞争使得聚合支付即使出海,也仍然较难盈利。此外,出海有语言障碍,还需要对当地政策和消费习惯进行了解。

监管加码,聚合支付合规性受考验。近几年支付行业监管趋严,聚合支付面临着数据二清、资金二清等嫌疑,央行对支付业务的无证整治,也是行业出现通道紧张问题的重要因素。金标委推出的聚合支付标准,进一步引导行业步入正规化,同时可能会引发新一轮洗牌。

变现能力有待提升。支付,是需要依靠量大才能存活的,在费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,依靠支付本身盈利几乎不太可能。为商户提供信贷服务、增值服务、营销服务也在考验着聚合支付服务商的变现能力。如果不依靠违规业务,聚合支付的变现能力并不乐观。

分享到